【联乡析玉】文明刻满屈家岭 | 公安
联题:屈家岭
简评:章 甫
屈家岭,原是一方水土的地域名称;1954年考古发现,这里竟然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由是成了文化符号,并因此而扬名于世。以屈家岭为题撰联,可谓玩了一把历史的穿越,将几千年的远古文明之星同灿烂的现代联花交相辉映,其厚重和典雅,令人肃然而生敬意!不言而喻,撰写这种对联,当发思古之幽情,推陈境而出新意,为古色古香的元素赋予新的生命之光。本期联作,主题鲜明,构思多元,力作频出,异彩屡现,颇具特色。笔者不想赘述,仅从表现手法上撷英咀华,以窥全豹,并试作浅表性地简析,呈飨读者作者。
罗春安
一粒谷声,解锁五千年绿垄;
三更陶灶,生成无数片奇观。
简评:这是一副构思别致的联作。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以小见大,以点概面,把读者导向了广阔的视野。"一粒谷声","引爆"了规模宏大、影响久远的农耕文化;"三更陶灶"从"三更灯火"移植而来,借指制陶文化演绎了色彩斑斓的远古陶业;至此,屈家岭文化的整体形象完整地再现。联语风格,先含蓄而后奔放,给人一种壮美感。
曹光兰
黑陶纪岁,火种刀耕,屈家岭隐隐先民歌哭;
祭塔湮尘,星移世换,荆楚水汤汤来者溯洄。
简评:这副联化典无痕。作者凭借深厚的学识素养,娴熟地驾驭文字,使联作在知识的获取和艺术的享受相得益彰。"歌哭"出自于《礼记》,"溯洄"出自于《诗经》。这些词久远而不生僻,注入活力后将屈家岭文化的远古生成和几千年来的历史探索,有机的加以完整反映,显得丰满无缺。只是上比的第三分句屈家岭的"岭"字处于节点,应平而仄,导致交替失谐;好在前面的"家"字是平声,似乎起到了"拗救"的作用,故而读起来还算顺口,不显大碍,但仍为一疵点。当否,供参考。
胡祖仁
考古赞陶工,文明刻满屈家岭;
访踪寻谷祖,历史莫忘荆楚人。
简评:这副联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主要体现在上比的第二分句:"文明刻满屈家岭"。"文明"本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斯联将其比作一种可以移动的事物,读来令人眼晴一亮。显然,刻满屈家岭的不是"文明"两个字眼,而是一种精神外在的行为表现。拟物的运用使得联作更加含蓄隽永、形象感人。
尹登云
源溯史前,屈家岭上勤耕乐;
续赓今日,江汉平原收获忙。
简评:这副联运用了异比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源自于对比,只不过,形成对比的是完全相反的事物、情状和范围,而此种比较,事物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而是同中有异、同中显异,这种异比就是别具艺术表现力的一种对照。该联就是运用这种手法,将远古农耕文化的原生态与当今农业的现代化相对照,展示了这片古老土地的崭新风貌,产生了组合的画面,从而显现了艺术魅力。如果联作注重炼词炼句,作品将会更为出彩。
刘世益
一岭残遗,追溯长江人类史;
三苗先祖,铺开华夏上河图。
简评:这副联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清明上河图》是史上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它描绘了北宋时期卞京城的繁华场景。斯联用上河图比喻华夏文明,显然是恰如其分的。比喻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鲜明生动的形象就是借助比喻完成的。
刘辉勇
史前曾绘人文画卷;
岭后尚遗稻菽丹青。
简评:这是一副因果倒置的流水对。因为有了史前稻作的缤纷色彩,才绘制成了屈家岭远古的文明画卷。这种表现手法,避免了平铺直叙,使作品产生了迭宕起伏的动感。
张圣东
屈家岭制陶,陶流异彩,彩映农耕历史;
荆门山种稻,稻溢清香,香添华夏文明。
简评:这副联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将句子首尾相连,层层递进,语势贯通,音律优美,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斯联有两个知识点:一是制陶业与农耕虽不能划等号,但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両者在发展进程中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二是屈家岭作为粳稻种植的发源地之一,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在长江中游地区具有代表性,属于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此联在文字表述上应该说是准确的。
李锦松
荆楚域中,屈家岭下,苗蛮遗韵溯千古;
纺织寻踪,制陶觅祖,稻米飘香泛九州。
简评:这副联运用了句间自对的撰写手法。就此联而言,各比的前两个分句间自对,而上下并不对应,末分句上下则成工对或者宽对,是符合《联律通则》的。句间自对给予了联作比较自由的空前,因而语境生动,意象活泼。
优秀作品
王明清
地下奇珍,远古陶瓷惊世界;
史前遗址,农耕文化展辉煌。
曾凡浩
石器时期,氏族生存要紧;
长江地域,稻粮种植为先。
邢必山
一万年故事,常萦梦里;
五千载文明,尽写书中。
萧文厚
目染屈家岭;
心书半月联。
胡友法
农耕纺织,屈家岭上文明史;
石器陶瓷,江汉平原先祖根。
叶子青
远古环壕,人类祖先留印迹;
精良粳稻,农耕文化作开篇。
王书文
麻制纤维,日月为轮牵历史;
泥烧酒皿,江河酿曲醉红霞。
崔选发
三国沙场,雾散云消,妆靓楚天情话暖;
千年彩凤,羽伸翼展,撩开屈岭面纱新。
吴春芳
古有三苗兴屈岭;
今观五谷旺长江。
薛维平
远渡荆门,仰中华遗址屈家岭;
兴观文物,惊碳谷锋芒后稷针。
李德才
一代陶瓷铭史册;
三苗粳稻富中华。
陈德凤
远古文明史;
长江荣耀篇。
陈宝初
一部农耕史;
九秋华夏魂。
罗 琳
农耕一族昔尝兴,遗址昭彰历史;
沉睡万年今又醒,陶瓷惊艳世人。
王良松
屈家岭上,粳稻丰登传远古;
遗址园中,彩陶精美耀今朝。
胡孙文
精美陶瓷,书写辉煌历史;
普通石器,蕴涵古老文明。
罗才干
三苗开胜景;
端午重民生。
注:网络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