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屈家岭 | 纺轮背后蕴藏着屈家岭先民怎样的文化追求?

发布时间:2024-12-28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是人们谈及远古时脑海中浮现的艰苦景象


先民们似乎生活在一种原始且粗糙的环境中


与大自然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缺乏品质或智慧


屈家岭遗址的发现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先民们凭借独特的智慧


创造出了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


更在艺术与审美上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高度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纺轮,便是这一智慧的生动体现。这些纺轮不仅是实用的纺织工具,更是艺术的瑰宝,每一枚都蕴含着先人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屈家岭陶纺轮


01 旋动五千年的纺织艺术


纺轮


这一看似简单的工具


在屈家岭遗址中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


  5000多年前的屈家岭先民,已经掌握了高温烧制黄土制作纺轮的技术,并在其表面施以橙色陶衣,犹如为它们披上了华美的外衣。这些彩陶纺轮,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纹饰多样,展现了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工艺水平。


  纺轮纹饰种类繁多,有漩涡旋转的花纹,宛如自然界中的水流漩涡,充满了动感与神秘;有笔直如尺的直线纹路,体现了先民们对直线的追求与把握;还有密密麻麻的点状纹,以及一圈圈同心的弧线纹样,它们共同构成了纺轮上的一幅幅生动画面。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那些象征生生不息的双鱼纹图案,它们巧妙地围绕着纺轮的中心点展开,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奥秘与轮回。


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


  这些线条不仅美观,更具有实用性。当纺轮转动时,这些纹饰随之产生快速的动感,既增加了美感,又减轻了使用者的疲劳感,满足了先民们对高效纺织的追求。屈家岭文化的纺轮轻巧而实用,使得纺出的纱线更加细腻,织出的布料更加薄而紧密,这无疑是纺织技术的一大进步。


02 太极图起源的远古密码


  屈家岭遗址的纺轮不仅仅在于其实用性与艺术性,更在于其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2015年,在屈家岭遗址进行的第四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这些纺轮的纹饰竟然与如今的太极阴阳鱼图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屈家岭文化漩涡纹样彩陶纺轮


  太极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其蕴含的阴阳互补、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早已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然而,尽管其哲学内涵被广泛认知与接受,太极图的起源问题却始终在学术界内引发着激烈的争论与探讨。屈家岭遗址中这些漩涡纹彩陶纺轮的发现,无疑为太极图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太极图所蕴含的阴阳互补、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与屈家岭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有着深厚的联系。阴阳鱼的旋转与交织,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与不断变化。这种哲学思想在屈家岭遗址的纺轮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些纺轮上的漩涡纹与双鱼纹,正是先民们对自然界观察与理解的产物。


  此外,太极图所体现的圆融与包容精神,也是屈家岭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屈家岭遗址中,我们看到了先民们对美的追求与对实用的兼顾,他们不仅创造了精美的艺术品,更将这些艺术品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这种圆融与包容的精神,正是太极图所强调的阴阳和谐、万物并育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屈家岭遗址场景复原


  如今,当我们脚踏在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纺轮广场,不禁也会回想:5000年前的先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怎样的期盼与努力······


  考古成果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和冢子坝等十余处地点为一体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面积约284万平方米,距今约5900-4200年。屈家岭遗址历经油子岭、屈家岭和石家河等史前时期,社会及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连续性。


来源:湖北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