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古椟今丨熊学斌——屈家岭文物普查的“活地图”
熊学斌,原京山县博物馆副馆长、馆长,副研究员,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也是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的核心成员。
熊学斌馆长扎根文保一线40多年,是文博系统的“老兵”,他参加了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二普、三普和四普工作,负责调查区域有京山市、太子山林场、屈家岭管理区等地。作为核心成员主导普查工作,对屈家岭当地文化遗存可谓了如指掌。退休后,他仍初心不改、热情不减,积极投入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他一直将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事业放在心上,倾心保护每一件文物,竭力记录每一段历史,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的同志们都习惯称他为“熊馆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对于屈家岭管理区的四普工作来说,虽然辖区国土面积只有223平方公里,但工作任务在人手少、专业力量不足、技术性强的情况下仍然是复杂又艰巨的。作为屈家岭管理区特聘的文保行业一名资深老专家,根据管理区的统一规划和部署,熊学斌老馆长不仅参与制定了屈家岭管理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方案,还在普查前对遗址保护中心成立的普查专班进行了全员培训,工作第一天,熊学斌老馆长就推行了普查小组组长负责制,要求当天汇报工作日志,在外业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小结,同时在工作群内及时发送影像资料及时共享和备份,这种便捷、高效的工作模式,在后续的工作中一直坚持并完善,也为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四普”田野调查工作中,他充分发挥“主心骨”的主导作用,靠前指导,身先士卒,带领同志们从最偏远的罗汉寺遗址开始,到地形更加复杂的易家岭,踏遍了整个屈家岭的荆棘密林、水旱田野和四荒之地,在原有三普资料的基础上摸清屈家岭的每一寸土地的文化遗存,包括地上、地下和水下不可移动文物,确保普查野外到达率和调查区域覆盖率达到100%。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这一次的普查任务主要是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复查每一处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核准、补充、完善相关信息,重点确认复查文物的当前保存状况。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熊馆长总能准确无误地带领团队抵达人迹罕至的文物点,堪称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活地图”。有些不可移动文物点如白龙观遗址等多处文物点就隐藏在深山野林之中,草掩路径,荆棘塞途,但熊馆长仍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记忆,带领普查人员披荆斩棘,精准地找到的文物点。熊学斌馆长的经验和知识对于新队员来说是宝贵的财富,有效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明确任务、把握重点,有条不紊圆满完成四普野外调查工作任务。
(熊学斌馆长调查白龙观遗址山顶途中)
箕引裘随,传承不息
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熊馆长就全程深入指导,他耐心地指导普查队员们开展文物信息记录和填报工作,严格把控测绘图的绘制细节,同时在外业工作中还要进行大量细致的文物鉴别工作。
双河桥遗址、白龙观遗址、无粮台遗址......每一处文物复核点他都了然于胸;下洋港遗址、东冲墓地、天子寨......每一处新发现遗址他都能判断出其时间、鉴别出其出处。他就像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一部行走的“史记”,在普查过程中给所有队员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历史课。从信息记录、鉴别分析到文物的保护收集、地理测绘,他都以最严谨的态度将经验手把手传授给年轻队员。然而他却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像年轻人一样持续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普查工作。他说:“在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文物工作者的过程中,也要和年轻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带头学习,以身作则,致力于在言传身教中将普查专班的同志们打造成一支工作作风严谨、专业业务过硬的队伍。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表(试行)中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表有一处重要的改动,即三普中的“GPS坐标”变为四普中的“本体边界坐标”。看似均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测绘数据,但其内涵是不同的,工作的难度也大有不同。简单来说是“由点到面”的变化,准确的说“仅仅确认是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是不行的,要把其准确构成及范围搞清楚”,不是简单地在示意图上标注,而是要在高精度地图上标绘其范围,以便于后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施。熊学斌馆长表示,从80年代的二普到如今的四普,从设备到工作模式都有了质的飞跃,四普的普查工作更加规范化,并且利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RTK打点、无人机航拍等对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记录,大大提升了测点的精确度和普查工作的效率。对此,所有普查人员都要迅速适应并熟练运用这些技术,严格按照新的要求和标准完成普查工作。
(熊学斌馆长指导年轻普查队员工作)
摩顶放踵,砥砺前行
在指导普查工作时,熊馆长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队长,但有时他也会化身为絮絮叨叨的老妈子,每次外业工作出发前,熊馆长总会跟队员们叮嘱安全事项,“各位组员们,天气炎热,大家一定要把帽子戴上,要多喝水,注意胡蜂、蛇、蚂蝗......”“各位组员一定要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普查路线,时刻注意自然灾害的发生,确保组员安全。”这并非多此一举,因为在普查工作中,意外总会发生。一次外出普查,熊馆长带领着普查队员在罗汉寺墓地的竹林中拍照记录时就遭遇了马蜂群的袭击,一时间马蜂群蜂拥而上,熊馆长的胳膊和双腿上被马蜂叮咬多处,肿起了兵乓球大小的肿包,加上本就炎热的环境,让普查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当天上药后熊馆长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事,不要耽误时间,下午还能去。”顶着恶劣的环境,熊馆长仍坚持完成外业调查工作,他身先士卒的敬业精神令一众队员肃然起敬。
屈家岭管理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于9月底圆满结束,这次普查共完成屈家岭管理区61处文物点的复查工作,除完成辖区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复核工作外,还新发现下洋港遗址、东冲墓地、二机部五七干校、宋代寨堡型军事建筑“天子寨”等文物点10处。70多处文物点,每一处都留下了熊学斌馆长的足迹,每一个成果都离不开他的倾力付出。这位年近古稀、朴实无华的老人,以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坚守在文物普查的第一线,他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正激励着年轻一代的文物工作者乘风破浪,接力前行……
(熊学斌馆长在双河桥遗址指导工作)
(熊学斌馆长走访当地村干部)
图文编辑:杨婉婷 王兆宇
来源: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