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听荆楚文物说“我爱你”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乞巧、祈福的节日,因“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在当代也被类比作“中国情人节”。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故事,纤云弄巧、人间乞巧的妙趣,饱含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文物,感受古人的爱情故事。
战国凤鸟形双联杯
湖北省博物馆
凤鸟自古都是吉祥、幸福、富贵的象征。这件战国时期的凤鸟形双联杯,整体为一鸟负双杯状,前端为头颈,后端出尾翼,中部并列两个桶形杯,杯之间有孔相通,杯的凤鸟形状经雕刻而成,口中衔有一珠,两杯侧后部各有一凤开屏形足以使双联杯放置时稳定。凤鸟的头、颈、胸、尾遍刻象征羽毛的鳞状纹,全身除尾翼底面为红漆外,其余髹黑漆,再用红、黄、金色绘勾连纹、圆圈纹、卷云纹等。此外凤鸟首、腹和羽翅共嵌有银色宝石八颗,使凤鸟更显得华贵俏美,身份不凡。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此杯造型奇特,形态奇妙,雕刻细致,用漆工艺精湛,彩绘艺术高超,整体造型巧夺天工,是先秦时期新婚夫妇行合卺之礼所用的酒杯即“交杯酒”用具,华美异常,寓烂漫与写实于一体,是先秦漆木工艺的代表作,堪称中国古代酒器中的奇珍。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湖北省博物馆
梅瓶通体绘青花纹饰,分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其故事取材高雅,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兰花为传统寓言纹饰,古人以幽谷兰花喻隐逸之君子;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莲花纹饰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运用莲与廉同音,意蕴“一品清廉”之意;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爱梅花的高雅和白鹤的飘逸;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深爱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
此瓶是郢靖王妃郭氏珍爱之物。据记载郢靖王去世后,郭氏因深爱郢靖王,便对镜梳妆后自尽,与夫君合葬,而她生前最爱的四爱图梅瓶成为其最珍贵的陪葬品。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钟祥市郢靖王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此瓶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彩青翠艳丽,其“四爱图”纹饰是存世元青花中极为罕见的一种青花纹饰,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之作,见证了郢靖王和王妃郭氏的生死爱情,国宝级文物。
彩陶纺轮
湖北省博物馆
“喜相逢”纹样
“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这批纺轮出土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上绘有各种旋转纹样,给人以流动的感觉,既是原始文化艺术的反映,也是纺织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中,发现有先民创造出来的以双鱼纹为主体的纹样,图形中被“S”形底切割的两条鱼形快乐地相互嬉戏,一条呈红褐色,一条呈浅橙黄色,色彩分明,有学者认为这象征着男女交媾的场面。图形中两条鱼处于均衡状态,一虚一实,并且二者一直处于相互依赖、相互追随的角逐状态中。这种形式亦在表达一种情爱的缠绵,或说是对爱情的渴望。笔者认为,这种最早被发现的反转对称的“双鱼”架构,就是一个充满运动张力而又和谐美满的“喜相逢”纹样,它象征着两个生命在旋转中追逐与融合,永无止境地交流和碰撞着真挚的情感。
东周雕刻彩绘鸳鸯漆豆
荆州市博物馆
此器物1985年于江陵雨台山427号墓出土。木胎,雕制。由带盖的深盘、细把、喇叭形座接榫而成。盖与盘以子母口相扣合,内呈椭圆形,外作静睡的鸳鸯状,即鸳鸯作盘颈侧视、双翅收合、蜷爪、尾略上翘状。其头、身、翅、脚、尾等均系浅浮雕,雕工精细,形象逼真。把和座为整木制作,柄中部有道凸棱;喇叭形座较高,内空。器表在黑漆地上用朱红、金、黄等色彩绘花纹:鸳鸯身上绘羽毛纹,尾部两侧绘两只对称的回首立凤,把与座上绘卷云纹和勾连云纹。
在古代,“鸳鸯”被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新婚夫妇喜欢在衣服和被褥上绣上鸳鸯,寄寓白头偕老,永结同心。鸳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吉祥物,象征着美好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鸳鸯常常被用来比喻恩爱的夫妻,因为它们的形态美丽、性格温顺,且雌雄相依为命,共同生活。因此,鸳鸯成为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爱情象征,被誉为“爱情鸟”。
清代牙雕西厢记人物故事笔筒
武汉博物馆
这件牙雕西厢记人物故事笔筒,呈黄褐色,圆筒形,微束腰,底座有四浅足。外壁刻绘的《西厢记》人物故事,以白描手法浅刻《游寺》中莺莺焚香的场景,构思精巧,刻功细腻。院中太湖石旁,崔莺莺正在焚香祭拜,院门外张生隔门偷窥。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雨创作的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莺莺与张生的故事从唐代开始,就一直为世人反复吟咏。这不仅是因为其载体的文情才致,更因为它写出了传统中国文化中“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
来源: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