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手了!云课堂挖啊挖,志愿者探秘五千年史前水坝

发布时间:2024-06-07


  “与凤行”打卡襄阳,我们隔着千年时光,眺望古城烽火连天的战争,透视川流不息的商贾交融;“遇见喜”穿越省博,我们循着秦时明月,读懂简牍蕴含的历史密码,感叹强秦慑服四海的光芒万丈。


  追溯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中有惊涛骇浪,也有静水流深。


  这一次,我们将历史的转轮往前拨动5000年,无论你是Care历史,还是“饭”考古,跟随文物云课堂,一秒入“坑”屈家岭。




  人间六月天,在流光半夏与槐影婆娑里,遇见荆门。这里稻田连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批又一批考古人躬耕于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一项隐秘而伟大的工程,褪去历史的尘埃,浮现于世人面前。



  5000年前,屈家岭平畴千里,水网交织,先民们在这里垦地成田、聚土作陶,荆楚农耕文化由此发轫。为实现旱涝不侵,他们擎画水坝系统蓝图,在漫长的季节,始于青萍之末的壤土最终酿成蔚为壮观的奇迹。



  在这片诞生奇迹之地,在数百万网友围观下,以“文物系荆楚同心向未来”为主题,青年文物专家公益云课堂暨青年文物保护志愿者公益行大直播正在进行。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青年文物专家陶洋,在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讲述他们在广袤的田野、在小小的探方里“挖呀挖”的故事。



  从新石器时代的水利遗存,溯源五千年长江中游的治水文明;从洞穴走向旷野的粒粒粟米,窥见屈家岭先民坚韧与智慧,陶洋带领志愿者寻根问源,叩问来处。



  全国网友通过云端直播,见证陶洋和他的同行们,深耕田野,顾视往昔,青蓝相继。他们从一刨土、一片瓦开始,将埋藏在历史中的文明抽丝剥茧,让失落的荆楚瑰宝焕发光彩,他们是历史的“拾珠”者。



  有着旺盛好奇心与青春活力的志愿者们,在文物专家的讲述下,与5000年前古老的文明渐次相遇,在云课堂发现长江中游史前文明之美。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星河轮转,千载之后,云梦泽滋养荆楚大地的稻黍之香,在峰峻湖秀的大洪山南麓,洞奇林幽的太子山下,以屈家岭为源头,曾肇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光耀华夏,生生不息。





  “一把洛阳铲,半部中国史”,田野发掘就像“开盲盒”,解锁未知,探寻历史。青年文物专家陶洋带领志愿者们,亲临郑畈水坝发掘、勘探现场,交流考古工作者的日常。




  从房屋陶器着手,领略上千年前的中国制造;从水利遗存出发,溯源另一个时空长江中游的治水文明;从一粒粟米,窥见屈家岭先民的坚韧与智慧……这片土地上的考古发现,还在不断地刷新今人对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认知。6月8日就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物,传承文明”,为此,本次青年文物保护志愿者公益行活动,还特别安排了志愿者宣讲文物保护法环节。




  志愿者们走出博物馆,走进乡村社区,向群众普及文物保护法,传递文物保护知识。作为全省首支“青年文物保护志愿者先锋队”,让社会认识到保护文物,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抗在他们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也是青年文物保护志愿者公益行的初衷。








  “每一次的云课堂都在翻新,解锁新的‘玩法’,这一期探秘史前水坝,让更多年轻人把屈家岭文化‘带回家’,让我们知道,原来在这片沃土之上,曾有过人类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志愿者申琳如是说。


  志愿者王兆宇同样感慨万千:“今天的文物云课堂,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更让志愿者‘动’了起来。感谢主办方,让我们聆听历史进程的铿锵鼓点,窥见屈家岭的前世今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


  槐序蝉鸣入深巷,月露风轻染花香。如今的屈家岭,沿河乡村绿汀环绕,美得精致。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洞见史前水坝历史遗存,领略屈家岭乡村韵味。



  暮色渐沉,告别屈家岭的青年文物志愿者们,心中的热情却如星辰般璀璨。下一程,文物云课堂第四讲,将去到红安,继续追寻荆楚大地的红色记忆,聆听历史奔流不息的回响。

来源: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