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特色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湖北召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5-10-21

  10月20日,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座谈会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讨活动在青铜文明重要发祥地大冶举行。活动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指导,湖北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与大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汇聚全省文物主管部门、考古机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创建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共商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大计。

  大冶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仪式及《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发布同步举行。

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陈飞授牌,大冶市委书记孙辄接牌)

《大冶铜绿山2011—2018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报告》发布

  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圆满完成了以大遗址保护为主导的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建成开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处,获批立项8处,评定公布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三批次18处,初步形成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大遗址保护利用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座谈会上,铜绿山、熊家冢、盘龙城、屈家岭、龙湾等5家已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分享了各自实践经验和创建特色——

  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科技赋能活化利用,投资新建1.2万平方米遗址博物馆,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创新推出首部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已成功演出数百场。扩大遗址公园开放面积,年接待游客量达55万人次,研发文创产品500多种。

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发言

  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车马阵展厅升级改造、出土文物陈列建设、智慧旅游项目等核心工程,实现从“考古现场”到“文化空间”的转型,满足公众对楚文化的深度探索需求,让遗址公园成为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文化桥梁。

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发言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深耕“盘龙城文化”“商文明”“公共考古”三大主题,以“展教并重”理念推出覆盖多龄段的展览、活动,致力于建设长江文明研究中心,打造长江文化传播高地。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发言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湖北省首个史前文化遗址的地方立法——《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确立了“四保一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打造 “农魂”文化IP,探索 “遗址+”机制,守护文明根脉、传承农耕文化。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发言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天下第一台--章华台”为主题,全方位展示楚文化及荆楚历史风貌。公园依托遗址文化底蕴,推出一系列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注重沉浸体验的旅游活动,助力城市名片升级,拉动文旅消费明显,使考古成果与全民共享。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发言

  此外,楚纪南故城、石家河、苏家垄等8家立项单位也根据各自特色交流了创建进展,展现湖北考古遗址公园群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座谈会上,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陈飞在肯定成就的同时,精准把脉发展短板,强调坚持问题导向,以“特色化、高质量、可持续”为目标精准施策。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陈飞讲话

  他指出,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推进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将考古遗址公园纳入我省正在编制的“十五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科学论证项目布局,避免盲目建设;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严控质量,精准管理;探索“大馆带小馆”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夯实考古根基,推动一体发展。坚持“考古先行”,以“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为牵引,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建立考古、保护、展示一体化机制,让文物“活”起来;提升展陈水平,构建“遗址本体”与“考古过程”并重的叙事体系。三是深化文旅融合,增强发展活力。明确遗址博物馆作为公园“价值阐释中心”的定位,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提升“造血”能力;联动周边景区打造研学线路,创新宣传方式,用好“知音湖北 超级文旅日”平台,推动遗址公园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四是创新运营机制,筑牢安全底线。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严守文物、游客、施工安全红线,完善应急预案。

  会议强调,全省文物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根本遵循,用更加系统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创新的精神,全力推动我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更上层楼,为赓续荆楚文脉、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支点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湖北省文化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