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探索遗址活化的文化之路——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践
探索遗址活化的文化之路
——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践
陈飞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9年2月,湖北省政府发布了《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为湖北荆楚遗址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湖北站位增强文化自信自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遗址公园建设作为构建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精神标识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在保护传承荆楚文化、讲好湖北故事的同时,有效促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富有荆楚特色的遗址公园建设之路。
[关键词]荆楚大遗址遗址活化工作实践
湖北因湖得名、因江而盛,文脉悠长、人文荟萃,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革命文化富集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全省文物资源极其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价值巨大,不仅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标识,而且是中华文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传承弘扬荆楚文化,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特别是大遗址在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中的促进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2019年2月,省政府全面启动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
一、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作愿景
(一)工作遵循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就文物保护做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加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时讲:“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因此,构建完善的区域文物保护利用体系,不仅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根脉,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措施。
(二)政策引导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富的珍贵文物,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2019年省政府启动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班,印发实施方案和规划纲要。将40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纳入项目库,旨在夯实大遗址考古与保护管理工作基础,强化部门协同,加大展示利用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2020年8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工作措施》,明确要求依托湖北世界文化遗产、荆楚大遗址、革命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等珍贵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湖北文物资源的突出价值和丰富内涵,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文化印记。
二、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项目谋划
(一)工作构想
2018年4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讲:“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2022年6月18日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革命文物富集地”。根据《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规定,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以在全省遴选的40处重要文物资源为基础形成项目库,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全面提升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具体工作,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荆楚名人”等主题,到2023年建成开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不少于20个,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南方示范区。
(二)资源构成
荆楚大遗址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囊括了不同的地理单元。按照不同大遗址的文化属性和行政区划、地理单元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六个不同片区。其中以江汉平原、曾随文化和楚文化核心区的遗址类型、分布范围最为典型。(表1)
荆楚大遗址在旧石器时代至当代均有分布,其中尤其以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楚文化和曾随文化为代表的商周时期、土司和藩王文化等为代表的明清区域特色文化、革命和红色文化为代表的近现当代等4类遗存为典型。(表2)
荆楚大遗址涵盖了除壁画外的其他各个文物类型,以古遗址、古墓葬最为丰富。其中古遗址类型中城址占比最高(10处),占古遗址类型的47.62%;古墓葬类型中商周时期的曾随文化和楚文化占比最高(6处)、占古墓葬类型的66.67%。(表3)
(三)价值定位
《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指出,“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面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随着研究考古发掘和价值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荆楚大遗址的文物资源价值已渐趋统一。
1.文明见证
荆楚大遗址所在地区是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长江文明历史文化的载体,是长江文明辉煌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位于天门市石家河镇的石家河遗址,距今约5900~39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在距今约5500~5000年,石家河人筑成了面积为22万平方米的谭家岭古城。1955年在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出土的玉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造型秀美,线条遒劲流畅,非常注重细部刻画,代表了当时高超的琢玉水平,其造型影响了中国后代凤鸟艺术,被誉为“中华第一凤”。
2.研究依据
荆楚大遗址为研究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湖北地区城市建设、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厘清湖北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位于武汉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距今约3500~3200年,是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也是武汉城市的文明源头,揭示了夏商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
3.重要遗存
荆楚大遗址保存了大量考古文化遗存,具有古代城市、建设工艺、军事等多方面重要学术价值,保留了环境学、人种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其中,位于湖北十堰郧阳区的学堂梁子遗址,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的人类化石的地层的年代被测定为距今110~80万年。遗址保存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埋藏于汉水北岸的第四级阶地内。2022年5月18日在此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4.艺术宝库
荆楚大遗址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大遗址整体格局还是单独出土的文物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涉及到建筑、审美等多个方面,给予人们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娱乐欣赏。其中,位于潜江的龙湾遗址,有迄今发现东周时期建造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延续时间最长、建筑形式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楚国宫殿建筑基址。其中,章华台修建于公元前6世纪楚国鼎盛时期,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台”。
5.荆楚基因
荆楚大遗址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文化之根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城市地方性的基因,成为城市文化身份认同的主要,成为今天人们缅怀历史、增强民族认同的文化场所。集中,位于荆州的纪南城遗址,是东周时期楚国都城,被称为“郢都”,楚国在此建都长达411年,是当时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楚国重大事件都在此发生。
6.文化名片
荆楚大遗址是湖北省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实物见证,是展示荆楚文化的窗口和平台,是湖北“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和“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是湖北特有文化名片。其中,位于随州曾都区的擂鼓墩遗址是战国时期曾侯陵墓区,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出土文物1.5万件,其中曾侯乙编钟更被誉为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巅峰之作,这些珍贵文物长年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并多次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展览,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金色名片。
(四)综合评估
大遗址能否发挥综合效应,成为文化地标和旅游热点,不仅需要考虑遗产的价值特征和工作热情,更需要对有效利用的综合评估。荆楚大遗址工程实施前,在项目优先级确定时,从区位条件、人口条件、产值条件、保存现状、利用现状、管理现状、产权现状、研究现状、交通现状、配套设施现状等10个标准对40处荆楚大遗址进行了评估,通过对各影响因素中A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表4),按照A级指标的数量,可初步确定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过程中,各个荆楚大遗址的综合现状,判断各个大遗址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短板,评级较高的大遗址,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公园建设综合潜力较大;评级相对较低的大遗址,遗址公园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
表4大遗址综合评估
三、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路径设计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明确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完成荆楚大遗址的华丽转身和升级。
(一)总体框架
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以保护荆楚大遗址为基础,弘扬荆楚文化为内核,以努力实现“五好”为基本目标。一是荆楚文物保护好,保护好荆楚文物遗存,保证文物本体安全及环境完整,使文物有尊严。二是周边环境治理好,为大遗址周边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现代建筑物进行必要整治,改善和提升环境水平,营造和谐的历史氛围。三是荆楚文化传播好,根据大遗址实际情况进行展示利用,建设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省级文化公园,实现荆楚文化的传承发扬和传播。四是居民生活改善好,通过荆楚大遗址和荆楚文化保护展示,带动周边社区发展,丰富当地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改善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区域社会发展好,通过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传承创新荆楚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总体目标
用荆楚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展示和弘扬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充分发挥大遗址在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中的促进作用,大遗址传承发展工作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发挥区域联动效应,成立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形成湖北重要文化标识,使湖北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南方示范区。
2.具体目标
一是使荆楚大遗址得到有效保护,消除遗址安全隐患,确保全部荆楚大遗址文物本体安全完整和周边环境完整和谐共存,全面提升荆楚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实现荆楚大遗址保护标志全部配备,大遗址得到专门机构或专人管理,保护档案全部梳理、登记到位。
二是具备文化遗址公园立项、挂牌条件的大遗址,保证配备必要展示利用和游客服务设施,达到接待游客条件和能力。加大对旧石器时代、新旧过渡时期、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相关大遗址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论证荆楚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
三是进一步协调屈家岭遗址、龙湾遗址、明楚王墓、关陵、炎帝神农故里、东坡赤壁等建设条件相对成熟的大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省文化遗址公园,到2023年建成开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省文化遗址公园不少于20个。
3.工作定位
一是建设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成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省级文化遗址公园,使其成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为周边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起到示范作用。
二是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整合周边文物(文化)和旅游资源,发挥公园带动作用,打造荆楚大遗址优质旅游产品,推动遗址公园建设与休闲农业、康养基地、特色小镇建设融合,使文化遗址公园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平台。
三是形成区域社会发展助推剂:结合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区域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文化标识,助推区域文化发展进步。
(二)发展格局
通过整合文化性质相似、地理位置相近、周边资源相关的荆楚大遗址,推进分层级的组团式保护利用模式,并结合周边区域中心城市联动。荆楚大遗址空间布局的整体结构为“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即一轴(随州-荆门-荆州大遗址保护中心轴线)、两翼(西翼自然风光、东翼人文景观)、三区(曾随文化保护展示区、史前文化保护展示区、楚文化核心保护展示区)、多组团(古隆中-习家池-凤凰咀组团、新五师-中原突围组团、东坡赤壁-禹王城组团、铜绿山-华新水泥厂组团)”的整体布局整合全省大遗址资源,将全省40处大遗址纳入项目库。
(三)具体项目
1.本体保护
荆楚大遗址得到系统保护,初步消除遗址存在的安全隐患,遗址本体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根据荆楚大遗址的保存状况,保护措施可分为日常保养、现状整修和重点修复。
2.环境整治
借势、借力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把遗址公园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都有交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参与,通过遗址公园建设促进周边环境改造、水体污染治理、生态景观升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改善,使大遗址资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的“助推器”。襄阳凤凰咀遗址公园建设中,注重发挥乡镇基层治理“最后一千米”的作用,一体推进遗址公园和美丽乡村建设,遗址核心区所在地闫营村被授予“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遗址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乡文化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3.展示利用
充分挖掘大遗址价值内涵,创新展示传播手段,让遗址公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提升遗址公园博物馆展陈质量,推出更多原创性主题展览,盘龙城遗址基本陈列等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利用“云博物馆”“云展览”等线上展示,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大遗址考古重要发现,考古话题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以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凤为形象源头,开展“九头鸟”文旅创意奖评选活动,打造文旅创意品牌,形成“破圈效应”。做好遗址公园品牌包装、推介,制作出一批大遗址纪录片、风光片,使湖北遗址公园能够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20年,屈家岭遗址公园开展屈家岭文化IP全球征集大赛,收到国内外参赛作品2476件(套),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展现大遗址的文化魅力,引来了更多游客,提升了遗址公园的吸引力、影响力、品牌力。
(四)实施保障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规划建设体系,发挥属地职能。建立湖北省文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19家省直部门协作效能,为推进遗址公园建设、促进城乡发展夯实基础。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工作措施》《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措施》等文件,部署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通过一整套组合拳,有效提升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二是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政策专项扶持和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库。省领导多次听取遗址公园建设专题汇报、深入现场调研,破解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建设资金、征地拆迁等重难点问题。在项目实施的近5年中,省文物局将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约45%用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和遗址公园建设,总金额约8亿元,实施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环境整治等项目50余项。各地党委政府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盯着问题想办法,瞄准困难找出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争取世界银行贷款、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保证了遗址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屈家岭将全区每年财政收入的40%用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资金1.3亿元完善设施与展陈,园区景观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等全面提档升级。
三是加强技术支持力度。为解决遗址公园建设中的考古与研究不足、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在湖北省文物局的组织下多个大遗址设立大学生考古教学实践基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提高了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水平。同时,湖北省文物局与武汉大学共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与湖北大学共建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各遗址单位成为考古专业学生的定点单位。2018年盘龙城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合作设立中美盘龙城联合考古工作基地。
四、结语
截至2023年5月,湖北省已建成开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立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数量居全国第三、长江流域省份第一;评定公布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两批次12处(2023计划公布第三批),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为主体的荆楚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形成。2023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工作简报》以《湖北省建好用好考古遗址公园在城乡建设中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从“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创新推进,破解困难问题”“坚持考古先行,讲好荆楚故事”“坚持深度融合,谱写文旅新篇”四个方面,介绍了湖北大遗址的经验做法。
本文转自《考古遗产研究》(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