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风楚韵·融绘中华】荆门市7件文物亮相“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

发布时间:2025-04-30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荆门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与民族交融。4月27日,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和省文旅厅联合主办的“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上,荆门市7件珍贵文物精彩亮相,为展现湖北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推动民族融合的生动图景提供了有力佐证。



屈家岭遗址:稻作源启,窑火遗风


  此次展览中展示了屈家岭遗址博物馆馆藏的碳化稻、碳化粟、磨光黑陶碗等5件(组)典型文物。屈家岭遗址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其出土的碳化稻和黑陶堪称文明瑰宝。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碳化稻是长江中游最早发现的稻作遗存之一,本次参展的100多粒碳化稻粒,时间横跨油子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其米粒饱满,品种接近于今天的粳稻,属于非常成熟的人工栽培稻,它们的发现证明了屈家岭先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并形成了以稻为主、以粟为辅的农业结构,也见证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南方的稻作文化和北方的粟作文化在此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来源,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


▲碳化稻、碳化粟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黑陶,更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魅力著称。本次主要展出了3件黑陶器具,主要为磨光黑陶簋、磨光黑陶碗和黑陶器盖。黑陶的制作采用快轮成型技术,胎体薄而坚硬,表面磨光发亮,呈现出“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点,展现了屈家岭先民高超的制陶技术。这些黑陶器具在文化交流中不断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审美观念和制作工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磨光黑陶簋


▲磨光黑陶碗


▲黑陶器盖


京山苏家垄遗址:曾伯桼铜壶的礼乐风华


  此次展览中展示了京山市苏家垄遗址出土的曾伯桼铜壶,它是西周时期曾国的珍贵青铜器。铜壶造型精美,纹饰独特,肩部和腹部饰有精美的云雷纹和夔龙纹,铜壶上的纹饰风格既保留了周文化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当地土著文化的特色,展现了不同文化在交融过程中的创新与活力,是早期民族融合的文化象征。


  铜壶铭文中记有“克逖淮夷”一事,反映了曾国驻守南土,控制淮夷和确保“金道锡行”畅通的使命。曾国作为西周时期分封在南方的重要诸侯国,与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曾伯桼铜壶的出土,体现了曾国与周王朝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周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曾伯桼铜壶


荆门市博物馆:“峡州路总管府经理司”印的权力见证


  此次展览中展示了荆门市博物馆馆藏的“峡州路总管府经理司”印,它是一件承载着元代地方行政管理重要信息的珍贵文物。此印铜质,印面呈正方形,印面阳刻八思巴文4行,从左至右拼写为汉字“峡州路总管府经理司”,布局规整,字迹清晰。它不仅是元代峡州路总管府经理司这一地方行政机构存在的实物证据,更反映了元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系。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峡州路总管府经理司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管辖着包括今湖北峡州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其设立和运行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这方印章见证了不同民族在共同的政治体制下,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历史画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实物见证。


▲元八思巴文铜印


  这7件(组)珍贵文物在“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中的展出,不仅是对荆门历史文化的一次精彩展示,更是对湖北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文化交融、民族融合这一宏大主题的生动诠释。它们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各民族在长期交流合作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结果,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来源:市委统战部民族工作科、市博物馆、屈家岭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