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雨雨雨雨 前几天这么大的雨 史前古人咋应对?

发布时间:2024-07-06

  近日,湖北多地都被这连绵不绝的大雨浇得湿漉漉。每年这个时候,多地纷纷进入“看海”模式,键入城市名称,搜索结果里大概率会包含#XX暴雨#的词条。身在武汉的小编也是深有体会,什么叫“不用去看海了,武汉都有”的体验。


  但在几周之前,湖北多个地区,尤其是北部的襄阳、随州等地,还由于高温少雨天气而出现了干旱现象,对农业、生态和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探究其原因,避不开的就是城市水利问题。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发达的今天,人们仍不免为暴雨所苦、为干旱所累。那荆楚大地上的古人,面对着这世世代代都有的洪涝干旱灾害,又是如何接招的呢?


  下面跟着楚小凤一起来看看,荆楚先民创造的那些“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设施吧!


屈家岭遗址


我这有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屈家岭遗址历经油子岭、屈家岭和石家河等史前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距今5900—4200年。屈家岭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揭开了长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的面纱,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


熊家岭水利系统示意图


  熊家岭水利系统是屈家岭遗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位于遗址群的东北部。其西北部、南部紧邻殷家岭和钟家岭遗址。蓄水区紧邻灌溉区,满足了农业种植的需求,大大提高了灌溉的便利性。


考古人员在熊家岭水坝遗址现场进行考古工作


  水坝坐落于青木垱河东西向支流的河道上,溢洪道则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入口宽约26米,出口北抵青木垱河中上游,呈南高北低的走势,所在区域广泛分布有自然基岩。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溢洪道,在洪涝季节利用地形优势,很巧妙地控制着水位。“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也在熊家岭这座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中被完美展现。


石家河古城


拦水坝、排水口,主次分明没漏洞


石家河古城鼎盛时期遗址分布图


  石家河古城,处于大洪山南麓的山前地带,石家河的东、西河发源于大洪山。大洪山脚下东、西端目前仍有吴家湾、大观桥水库,水库容量大;这表明大洪山南麓雨水充沛,滋养着石家河古城这一区域,也给石家河古城的排水带来不小挑战。


西城壕拦水坝航拍图


  在西城壕南段的底部,则修建有拦水坝的。拦水坝中部的断面处发现有“Y”字形排水口,可分为主排水口和次排水口,推测主排水口和次排水口的切换使用可以通过挡板实现。主排水口与西城壕走向一致,大致呈南北向,主排水口承担着重要的排水功能。次排水口位于主排水口西侧,垂直深度上比主排水口深约0.18米,略呈东北—西南向,宽约1.2米,整体较小,主要承担日常排水的功能。主次排水口的双设计,为古城的排水系统划分了明确的职权,既很好地满足了日常的排水需求,也兼顾解决了突发性的排水任务。


城河古城


两河穿城水源够,沟壕疏浚排水通


城河古城遗址


  城河古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后港镇双村村,地处江汉之水的西岸,北距荆门市约50公里,南距荆州古城约40公里。城河古城地形位置较高,在城垣外侧有多条河道,城河位于城河及其支流的夹角地带。城河从遗址的西南流向东南,再向南转折之后经长湖注入汉江,城址恰好位于两河交汇之地。


“水坝”遗存航拍(红色箭头部分)


  古城内有两条河流穿过,很好地解决了城内用水。城垣开设有两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在用水和排水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外环壕宽19~61米、深2.3~6米。与外环壕呼应,城垣东南、西北及北部中段均设有水门,城外的水源可通过两条引水沟引进外环壕,再通过东南、西北的两道水门引进城内,分别从城内的西、东两条内河汇集于北部中段水门,再从此处经人工分水沟排至城外的自然河流,从而形成一套复杂的入水排水体系。足以见得,古人在水利方面控制水流流向的能力还是杠杠的,很好地解决了排水问题。


  在时光的长河中


  古城静卧


  雨洪无惧城池固 水利先驱智慧长


  石渠蜿蜒 暗流涌动


  而今 我们站在时代的岸边


  回望那座城 那条渠


  石砌明沟藏岁韵 暗渠潜流诉沧桑


  我们讲述这古老的水利系统


  一座座古代城邦的灵魂


  在水与石之间 静静诉说


  来源: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