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雄市湖北同乡会组团回鄂探访屈家岭遗址
海峡遥相隔,回乡倍觉亲。魂牵古文明,梦萦屈家岭。10月30日下午,来自台湾高雄市的二十多名湖北老乡,在省委台办的支持下,怀着渴盼已久的激动心情回到家乡湖北,参观了屈家岭遗址博物馆。
此次湖北同乡会交流参访团由高雄市湖北同乡会会长陈雄英带队,回乡探访的湖北同乡中有公务员、幼儿园园长、银行职员、旅游公司总经理和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及医务、科技、设计、餐饮和导游等方面人员,还有里长、邻长等等共计二十多人。省委台办高度重视,派出交流处2名工作人员全程陪同探访参观。
进入序厅,屈家岭遗址博物馆的主题“农魂屈家岭——长江中游农业文明的典范”首先映入大家的眼帘。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大家知晓了屈家岭文化在古老中华大地上各大文明圈中的地位,明白了长江中游的文化序列和发展脉络。
享誉中外的屈家岭遗址和屈家岭文化,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被谁发现的?随之,藏在他们心里的一些疑问马上就要解开。时间不觉回溯到1954年,因修建石龙过江水库干渠人们挖出了大量红烧土、陶器和石器。正在工地配合建设的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王劲等人由此展开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调查,发现了屈家岭遗址,迅速上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云鹏先生等人根据指派立刻前来调查,于1955年2月指导湖北文物工作队进行了试掘,由此拉开了屈家岭遗址乃至整个江汉地区考古工作的序幕。1956年6月至1957年2月,张云鹏先生主持了第二次考古发掘,经过细心整理和多年潜心研究,在其亲自执笔的湖北省第一部考古报告《京山屈家岭》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长江中游第一支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填补了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空白。几十年前的艰苦岁月仿佛历历在目,也唤醒了大家尘封的乡愁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在博物馆重农固本展示单元,屈家岭遗址发现史前成熟的人工栽培的粳稻,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鉴定结论十分显目 :“这些稻谷当属于粳稻,且在我国是比较大粒的粳型品种,与今天栽种的粳型品种最为相近。”湖北同乡会参访团的成员们边看边听,兴致勃勃地仔细观察了距今五千多年的炭化稻、炭化粟和炭化栎,通过显微镜看到遗址出土的红烧土里密结成层的稻作遗存,了解到新石器时代屈家岭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对当时先民们的栽培技术水平之高不觉连连惊叹,明白了屈家岭遗址发现史前大量的稻作遗存,是我们的史前先民们长期驯化培育种植的结果,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对于中国农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紧接着,各单元展出的一件件精美文物如田字纹陶球、玉钺、蛋壳彩陶杯等等,刷新了同胞们对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起源的认识,让他们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
留连忘返的参观活动中,大家被屈家岭遗址5000多年前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为长江中游的数千年文脉具有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价值感到由衷的骄傲。同时,大家还领略了家乡山水田园与历史人文自然融合的美丽风光,目睹了屈家岭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地方经济社会各方面大发展的丰硕成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名两鬓斑白的老者表示,大陆从衣食住行到基础建设,如今是日新月异,变化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好了。最后,参访团在序厅合影留念,不少同胞表示,以后还会和更多的亲朋好友常回湖北,常来屈家岭,享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熏陶之美好。
本次活动,增进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家乡的密切联系和交流,增强了中华儿女不论身在何地都具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也为广泛传播弘扬屈家岭文化搭建了更宽更广的桥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 通讯员 王子凌 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