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研学大有可为——18位考古队队长为山西文旅发展支招

发布时间:2023-10-20

  9月23日至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考古队队长和专家做客山西,从太原文庙论坛到襄汾陶寺论坛,围绕文旅融合、山西印象、遗址研学等各抒己见,为山西文旅发展支招——


  9月23日,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良渚遗址、石峁遗址、城子崖遗址、齐家坪遗址、屈家岭遗址、城头山遗址、龙虬庄遗址、宝墩遗址、庙底沟遗址、牛河梁遗址、高庙遗址、西吴壁遗址、石家河遗址、凌家滩遗址、禹会村遗址、广富林遗址等18家考古遗址的考古队队长会聚山西。


  飞檐碧瓦下,红墙古木中。“穿越五千年,晋情话山西——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遗址考古队长论道山西”活动在太原文庙启动。


遗址公园


保持原汁原味,做到资源集中


  “十四五”时期,全国纳入保护的大遗址名单共有150处,其中我省有5处,包括陶寺遗址、侯马晋国遗址、曲村—天马遗址、晋阳古城遗址、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目前,襄汾陶寺项目工程规划已完成,计划于明年基本完成遗址考古公园建设。与此同时,太原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在规划构想中。


  文庙论坛上,围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考古队队长和专家们为山西建言献策。


  林留根(江苏龙虬庄遗址负责人):通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来体现中华文明,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在建设中一定要处理好机制体制问题,因为土地、规划、产业的矛盾纠结在一起很难处理。所以政府在下定决心建设后,一定要形成一个好的机制。我比较倾向于管委会的模式,因为它集所有功能于一身,在运行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好沟通协调。同时,要大胆引入文化创意。


  赵亚锋(湖南城头山考古队队长):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头山遗址于2016年开园,刚起步时也无经验可循,周边也没有大城市作为流量支撑。于是,我们就在遗址之外征地种植稻田、油菜花等,还引入了一些表演项目,实际效果还不错。考古遗址公园要想发挥它的作用,遗址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集中地域优势资源,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邓千武(湖北天门市博物馆馆长):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总投资约6.5亿元,公园将采取原样保护、模拟展示等多种方式生动呈现遗址内涵,并提供游人参与体验古人生活、生产的互动活动。我认为建设之时,领导重视是关键,资金保障是前提,保护利用是核心,征地拆迁是难点。而在建成之后呢,经营管理是学问,遗址研学是亮点。


  张东(安徽禹会村遗址考古领队):考古遗址公园要与国家战略,比如生态文明、乡村文明相融合,人文环境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真正找到它们的契合点,这样发展起来就很顺畅。


  赵海涛(河南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开放4年来,接待量超过400万人次,效果很好。它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开发与创新同行的原则,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山西印象


资源特别丰富,文化令人震撼


  山西是华夏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数量雄踞全国之首。同时,山西地下的17775处古墓葬、古遗址等文明秘藏也同样令人神往。


  天气氤氲,小雨滴答,陶寺遗址用最留恋的降雨方式迎接着远来的客人。林留根说,这里的遗存科学性很强,让他非常兴奋。兴奋何止于此,仅仅逗留两日,大家对山西已然情深意重。


  毛瑞林(甘肃齐家坪遗址负责人):山西是一个让人们特别羡慕的地方,地上地下文物众多,希望山西讲好考古故事,重视发掘过程,文旅发展必将日胜一日。


  韩倩(陕西石峁遗址考古领队):陶寺是我心心念念想来的地方,看到有专人专岗在做考古研究、在做考古研学,我非常高兴。山西景点众多,若能形成串联之势,旅游必将更加火爆。


  王轩龙(辽宁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长):“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这是考古学家苏秉琦老先生所写的《晋文化颂》,从中我领略到了山西表里山河的壮观,深深感受到晋文化在南北古文化枢纽的特殊及重要地位。山西文化底蕴如此深厚,文化旅游未来可期。


  尹检顺(湖南高庙遗址发掘领队):我从南方来,山西风光无限,历史久远,让我真正懂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吴鹏(四川宝墩遗址现场发掘负责人):上中学时从课本上了解到,山西是个矿产资源大省;上大学时了解到,山西是个文物资源大省;如今徜徉在这里的景区景点,深深地感受到山西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大省。


  张溯(山东城子崖考古队负责人):我是第三次来山西,印象最深的就是景点丰富,真的是人们旅游观光的不二之选。


  张小雷(安徽凌家滩考古队队长):我来过山西好多次,前几次都是坐的飞机,这一次专门选择乘坐高铁,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奇。我建议,山西旅游集散中心可以不仅仅是太原,也可以是北部的大同、南部的运城,因为北边的游客可从大同一路南下,南边来的游客也能从运城一路向北。


遗址研学


先从区域做起,要有明确主题


  “我们身处五千多年文明的发祥地,在五千多年亘古未变的阳光、空气与风之间,我们走在一起,结为考古遗址研学的联盟。我们将不断探索、感知、继承、发扬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这是悠久历史的馈赠,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9月25日,考古遗址研学联盟成立,18位考古队队长在陶寺遗址、世界最早观象台前共同发布“陶寺宣言”。此举标志着以公众考古遗址研学传承中华文明的活动正式拉开大幕。


  刘志俊(湖北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主任):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开展了研学活动,因为农耕、农垦和农谷是屈家岭的三张特色名片,所以主题明确,研学主要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以期全面展示屈家岭文化在早期农业社会和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赵亚锋(湖南城头山考古队队长):我们看景点时,很难体会到景点的所有内涵,游客看我们的遗址,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缺少了一种体验。希望研学专业人员首先要研究主题,有全国范围的大格局,再通过文旅设计,提炼出研学知识点,从区域性合作做起,比如石峁、陶寺一河之隔,石家河、良渚一江之上,都可以先行合作进行研学,然后再放眼于全国。


  王宁远(浙江良渚考古队队长):对研学主题进行分类,研究机构可以出个册子,上面既有导览线路,也有遗址介绍。遗址发掘是一个不断出现新成果的过程,考古队队长对资料的更新很重要,我们要加快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速度,加强对发掘资料的研究、阐释成果的发表和转化利用,以利于开展研学。


  高江涛(山西陶寺考古领队):只做考古,已经做不好考古了。文旅融合成就了诗和远方,考古遗址研学自然应运而生。考古遗址研学有三大魅力:一是考古遗址大多在野外,贴近自然,接近地气;二是通过遗迹、遗物与古人交流,能感知文明的古老与辉煌;三是遗址是一个逝去的存在,正是研学之“研”的主题,需要我们去探寻。


  考古队队长和专家们聚首山西,首次提出“考古遗址研学”新概念,首次发表“全国文明遗址考古研学宣言”,首次隆重推出《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考古队长现场说》考古遗址研学读本,首次以考古专家的眼光,论道山西文化旅游如何融合发展。我们相信,此举必将有力推动考古遗址研学的不断深化,推动山西文化旅游“花”开四野,烂漫多姿。(山西日报记者 范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