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华裔青少年“追迹中国”夏令营走进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8月11日下午,由英、美、加、法、日、澳、芬等七国华裔青少年参加的“追迹中国”夏令营走进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同探寻农耕圣地的远古奥秘。
在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先民智慧》展厅,学员们来到炭化稻遗存展柜前,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五千年前的稻粒,感到十分神奇,仿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站在眼前正笑吟吟地问他们:“没想到吧?你们现在吃的粳稻米饭竟然与五千年前我们种植的粳稻十分相似。”
而伴随讲解员的介绍,学员们也了解到,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曾经是世界考古学界持续不衰的热门课题。有关水稻起源的学说,在世界范围内曾不断引发激烈的爱国性争论,屈家岭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1956年第二次发掘时,仅发掘800余平方米,就发现面积约 500平方米、体积约200立方米的烧土遗迹含有大量稻作遗存。这些稻作遗存,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遗存量特别巨大,掺杂了稻粒、稻茎、稻叶的建筑红烧土,随处可见。二是稻谷的栽培技术已相当先进,这主要表现在水稻品种的培育水平和驯化程度上。
经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鉴定,这些稻谷与我们现在粳稻品种十分接近,是我们的屈家岭先民人工培植出来的结果,率先打破了当时甚嚣尘上的我国水稻起源的“外来”学说,确立了屈家岭遗址以稻作农业为主的悠久的农耕文明,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听到此处,学员们自豪感油然而生,一个个争相观察起碳化水稻遗存,不由得对5000多年前屈家岭的农业文明心生赞叹。
紧接着,磨制石器、蛋壳彩陶杯、玉钺、磨光黑陶、彩陶纺轮……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展现在大家面前,学员们目不暇接,了解到屈家岭遗址出土的丰富的陶器类型意味着当时陶器生产的发达程度,先进的快轮制陶技术可谓普遍流行。造型独特的双腹豆、双腹碗、双腹鼎、壶形器等陶器,无不昭示着屈家岭文化的内涵。
屈家岭遗址的陶器大多为轮制,快轮技术的普及与成熟,让屈家岭文化的陶器质地细腻,厚薄均匀,极少变形,器表磨光现象极为普遍,有磨光黑陶、磨光红陶等。该时期发现了大量薄如蛋壳的陶器,器表光滑,色泽纯正,彰显同时期制陶业的最高水准。其中一件小小的蛋壳彩陶杯更是引得大家啧啧称奇,他们不禁探问:屈家岭遗址的先民们五千多年前主要喝什么?讲解员自豪地向他们介绍道:经对其内壁残留物样本的检测发现有未完全发酵的植物淀粉粒遗存,说明当时这里粮食已有结余,人们利用剩余粮食酿酒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祭祀祖先。对此他们不禁又问:古代陶工们烧制的陶器,怎么能薄到这个地步?为何要薄到这个地步?屈家岭遗址出土的蛋壳彩陶杯,形似我们当今的一次性纸杯,杯壁厚度一般在0.5毫米左右,其内壁一般都静静地开着一朵朵或一组组“陶”花。这种蛋壳彩陶杯别具特色,为屈家岭文化所独有,是快轮制陶的产物,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讲解员通过陶器的造型、用途,揭示了背后蕴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社会出现专业化分工的进步,展示了遗址内屈家岭文化时期不断向文明化程度迈进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大家不由被屈家岭遗址的深厚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所折服。
到达屈家岭遗址核心区后,学员们首先来到一棵历经沧桑却依然坚挺的千年古柏树前,默默驻足观看。这里是屈家岭遗址首次发掘点复原展示区,也是湖北考古的起点。古柏树见证了屈家岭遗址和屈家岭文化的发现,也见证了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首创首成。大家来到这里,寻找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根。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云鹏先生主持了屈家岭遗址的正式发掘,第一次揭开了长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的面纱,经过多年的整理和研究,在《京山屈家岭》一书中正式命名了屈家岭文化。讲解员带着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向学员们讲述了张云鹏先生与王劲先生在屈家岭遗址首次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中因志同道合产生情感、后来结为夫妻的一段佳话故事,同时还追述了他们与其他同志一起,经历严寒、暑热、食物短缺和野兽出没的那段不平凡考古岁月。
经过此次活动,华裔青少年们学习了屈家岭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了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了对祖(籍)国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未来,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继续发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功能,深入发掘屈家岭文化在早期农业社会及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培养华裔新生代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中外友好文化交流发挥屈家岭文化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