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看见屈家岭,让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江汉平原的西北沃野,湖北省荆门市境内,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屈家岭遗址承载着距今5900年至4200年的文明记忆,不仅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与命名地,还是实证长江中游农耕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对研究中国史前人类聚落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考古的起点”:探源史前文明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早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中游最兴盛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命名来源——屈家岭遗址,积淀了约1700年的文化信息,基本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揭示了其作为“区域性中心聚落”的显著地位,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与发展路径的重要样本。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55年被首次考古发掘,已历经4次系统考古发掘及多次调查勘探,累计发掘面积达8400平方米,成果丰硕。屈家岭遗址的首次发掘,开创湖北科学考古的先河,是湖北考古的起点。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解码文明遗存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屈家岭文化”为主题,有机融合遗址博物馆展示、考古现场与天然山水田园,构建起一座集科研、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这里,沉睡千年的文明遗存被一一解码。
稻作文明的“活态见证”: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大量碳化稻粒,是我国早期人工栽培稻的重要实证,为追溯稻作农业起源及发展路径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
史前建筑的“技术先声”:在屈家岭遗址高等级建筑区,考古人员发现了黄土台基与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的磉墩——这一古代建筑的基础构件。此为国内迄今所见磉墩的最早形态,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技术源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考古依据,填补了史前建筑史的空白。
水利文明的“远古足迹”:屈家岭遗址近年新发现的熊家岭、郑畈等史前水利系统,距今约5100年至4900年。熊家岭水利系统是我国目前已知构成要素最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这一发现对探索史前水资源管理与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高等级建筑区的营造与熊家岭晚期坝的扩建同步推进,表明这一时期社会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些重要发现,助力屈家岭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彩陶技艺的“史前高峰”:屈家岭先民的制陶技艺令人赞叹,馆藏蛋壳彩陶杯,胎薄如壳、纹饰精美,展现出史前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准。遗址还出土了国内迄今最早的高温黑釉陶,将中国黑釉技术史提前近千年。造型各异、纹样丰富的彩陶纺轮,则展现了先民纺织的智慧。
沉浸式游览体验:焕活古老遗址
如今,步入屈家岭,游客不仅能在遗址博物馆中感受文物魅力、追溯文明脉络,还能亲临考古现场,感受探索未知的震撼;还可以在田园中体验传统农事,与远古农耕文明“深度对话”。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屈家岭文化IP为中心,持续开发稻作、陶艺等系列文创,构建“长江文明之心 农耕传承之源”“穿越五千年 寻稻屈家岭”等文旅品牌,广受游客青睐。
截至目前,遗址公园已承办多届“寻根之旅”夏令营,吸引7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年参与,并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7000名访客,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屈家岭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着文明的基因;每一件遗物、每一处遗迹,都镌刻着先民的智慧。在推进长江文明溯源研究与传播展示的新征程中,屈家岭管理区将以更强烈的文化自觉、更扎实的保护行动、更创新的表达方式,持续守护遗产、激活价值,让这颗史前文明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让世界看见屈家岭,让文化焕发新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

